支持機構
HSBC_MASTERBRAND_TC_ENG_MYingHei_RGB_ARTWORK
計劃伙伴
bec-logo HKCSS_new_logo PSL_chi+eng+HKU

傳媒報導

林維峯教授訪問(二): 目標11 - 可持續城市及社區

5月 10日 2021年

今年「滙豐營商新動力」計劃當中,可持續發展目標另一主題為「目標11:可持續城市及社區」,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總監林維峯教授形容,目標定義十分廣闊,包括人與環境的互動,讓城市充滿活力等,令城市最終變得宜居(livable),即使面對衝擊亦不輕易瓦解,商界正是當中不可缺少的一環。

 

去年香港爆發新冠肺炎疫情,林教授認為,香港社會正是擁有可持續發展城市的韌性,市民在疫情初期早於政府的指令,自發、有紀律地帶上口罩,亦有多間因應防疫物資短缺而成立的口罩生產公司,亦是商界快速應對危機的例子之一。

 

他指出,中小企在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時,普遍步伐較慢,覺得會浪費金錢,或認為公司規模較細,即使有心執行效果亦不大,例如實踐環保最基本的節省電力,也不清楚要選用哪一種慳電燈具,相關知識成為重要一環。香港政府在1970至80年代開始活躍幫助社會,早於該年代已由社會發起活動,例如慈善機構、同鄉會等組織,時至今日亦有不同的商會,組織業界活動,反映社會活力由以往至今都保持強勁,香港人應以自豪。此外,「滙豐營商新動力」正好是一個平台,讓中小企在當下的困難時刻互助,一同合作,因商界活動就等於社會活動,很多時可以影響整個社群的行為。

 

他指出,目標11很多時是基於個人的行為,與生活習慣有關,每日要求人們回收的作用不大,只能依靠自發行為去達至目標。不過,企業可行多一步,例如物業管理公司可在屋苑內設置廚餘處理機,最初以獎勵計劃鼓勵住戶收集廚餘,日積月累養成習慣後,最終不需要獎勵計劃,住戶亦會自覺收集廚餘。另外,香港亦有食肆特意不提供外賣膠袋,最近再行多一步,更為附近大學的學生及職員提供膠盒回收服務,對客人而言十分方便且環保,亦不會為食肆帶來很多麻煩。

 

林教授提醒,目標11另一重點是人與環境的互動,中小企管理層的認知同樣重要,有些基本行為十分易做,例如節省電力、紙張。企業更換慳電燈具後,最終可節省更多電力減少支出,加上愈來愈多人關心環保,亦可以推廣品牌,有著大量商機,因國際上已有研究發現,人們願意為環保付出更多金錢。管理層可以想像,如果社會變得更好,企業作為社會的一部分,業務同樣會做得更好。

 

至於保持社會活力,林教授認為,年青人作為社會的未來,企業可多舉行社區計劃,建立社會生態系統及改善環境,否則太過悲情亦不利營商。另外,企業可為社區組織活動,例如有物業管理公司留意到,平日的屋苑大多時只有外傭照顧長者或小朋友,但作為社區照顧者彼此溝通不多,特意為外傭組織活動、設立支援系統,她們工作更有活力,有助提高效率。他強調,香港有逾九成企業均是中小企,每個生活層面都可接觸到民眾,一同努力令香港變得宜居,保持活力。

Resized DSC01329
Resized DSC01330
Resized DSC01335
Resized DSC013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