伴隨著企業社會責任(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;CSR)及社會責任投資(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ment;SRI)的興起,投資者對於社會及環境議題日益重視,亦會在選擇投資組合時考慮企業在ESG的表現[1]。投資者的關注為各地區的中小型企業(中小企)創造了推動力,並開始將ESG理念融入至其商業模式中,甚至擴展至供應鏈層面上。
將ESG思維融合至業務運作及決策中,有助中小企的業務加入環保元素、防止有形及無形的經濟損失及風險,同時能夠展示企業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。ESG亦都有助中小企突出其產品﹑服務及品牌形象,以提升競爭優勢。企業往往能受惠於ESG去提升生產力及降低營運成本。長遠來說,ESG會為中小企維持業務增長,更能拓展新市場,吸納新投資者。
反之,在ESG表現較遜色的企業,普遍有較高的商業風險及較差的品牌形象,他們亦較難獲取資金和維持與客人的關係。企業會因此而失去了市場機會及投資者信心,甚至導致品牌價值萎縮。
雖然跨國企業主導著整個商業環境,然而中小企是香港經濟的支柱並支撐全球供應鏈的運作。截止2019年3月,香港有逾三十四萬間中小企,佔本港商業單位總數百分之九十八以上[2]。在現時香港的監管制度下,非上市企業不一定需要遵從ESG的方式經營,但若果中小企多留意自己在環境、社會及管治三方面的表現,相信也能提升競爭優勢。中小企結合起來的具大而富有潛力的勢力,定必有助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。
[1] www.oxfam.org.hk/tc/news_2830.aspx
[2] https://www.success.tid.gov.hk/tc_chi/aboutus/sme/service_detail_6863.html